陈思诚新片,一次性出现三个“恶女” -

来源: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7-09 00:01:42   浏览次数:528

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错觉,以为陈思诚要翻拍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《恶意》了,走进电影院才发现,暑期档由他编剧并监制的新片《恶意》,其实跟东野圭吾没有半毛钱关系——若说有,就是电影《恶意》勉强也能算个悬疑片,和悬疑小说一样,一路有悬念设置与反转。


但是更确切地说,《恶意》和之前的《搜索》《热搜》《不止不休》题材更接近一些,讲的是新闻人的操守,也是舆论对人的杀伤力——就像电影的slogan:“一键封喉”——键盘侠的键。

1

三次反转,三个恶女?

2023年忻钰坤导演拍的《热搜》里,女学生不堪霸凌跳楼。《恶意》的开头与之类似——十来岁的小女孩静静身患白血病已经坚持治疗多年,是媒体镜头下的“抗癌天使”。单亲母亲(梅婷饰演)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在旁。


小女孩静静

突然在一个雨夜,女孩从医院天台坠楼身亡,一起坠楼的还有医院护士(陈雨锶饰演)。

而女孩母亲对着警察狂呼:她亲眼见到是护士将女儿推下了楼!


护士与母亲曾有肢体冲突

护士谋杀病孩?动机是什么?有没有现场物证?有没有摄像头拍到?——正当警方在查案时,电视台记者(张小斐饰演)已经快人一步将视频公布:不是案发现场的视频,而是偷拍的警方与院方取证的视频:视频显示——医院的摄像头,可巧,就天台那一个坏了。

每逢案发,摄像头必坏。记者当然明白,这最符合大众对蹊跷命案的期待——必有隐情,必有冤情。果不其然,舆论也被点燃。就在此时,自媒体下场,将护士小姐“开盒”——她患有躁郁症,早就不想活了;她文身抽烟泡吧跳艳舞,她不是个好姑娘;她和医院里的大拿医生有婚外情,被女孩静静拍下照片传播,原配曾经亲自来医院抓小三……


媒体蜂拥而至

如果围观群众是你,你怎么想?你怎么信?你会不会很快就对这位护士下了“杀人犯”的结论?毕竟现实生活里刚刚见过类似的情节,真实到不能再真实,甚至不需要动用想象力。

恶女一号出炉:邪恶女护士,自甘堕落当小三,为报复女孩动杀机。


恶女一号:护士

但既然是裹着悬疑片外衣的新闻伦理片,反转肯定是有的。

随着调查深入,护士的朋友公布了一段视频:视频里,女孩静静刚做完手术,身上插满管子,一个翻身不小心,氧气面罩脱落,母亲心急慌忙想为她插好管子——可是忽然停下来,愣了好几秒,直到护士冲进来为女孩重新接上管子……

视频一经发布,评论区又炸锅了:原来护士是善良护士,母亲才是虎毒食子!

恶女二号出炉:邪恶母亲,连自己的孩子都下得去手。


恶女二号:母亲

当然以现在悬疑片的调性,你我都懂,仅仅一次反转肯定是不够的。电影节奏把握得不错,非常适时地推出第三位恶女:电视台记者、“夜话”节目当家花旦(张小斐饰演)——围观群众发现,这位记者,神也是她,魔也是她——她就是曾经将女孩捧为“抗癌天使”的记者,她为单亲母亲积极筹款,她揭露护士当小三,她又揭露单亲母亲拔管……这几波流量算是被她计划得明明白白,今天正手一个十万加,明天反手又一个十万加。


恶女三号:记者

三个恶女一次性出场,真相是什么,再也不重要了。

陈思诚导演不愧是近年来屡登热搜的人——他非常明白一个道理:热搜的本质,就是今天热明天就馊,而要撤掉一个热搜,最好的办法就是,再制造一个新的热搜。

2

好人坏在太有良心

陈导此前被诟病的一个问题是电影里总有“厌女”情节,这回一次性捧出三个“恶女”来,也已经在豆瓣评论区被人骂出天际,说电影里的男人都是老实人、好人、隐身侠,锅全让女人背了。

这点我倒不太同意。诚然电影里的男人确实都是老实人、好人、隐身侠,塑造得毫无深度。但是对三个“恶女”的塑造,倒不是为了让女人背锅。

三次反转,其实都是在说,你看到的“恶女”,被你打了“恶女”标签的人,根本就不是什么恶女——相反,她们的道德标准都太高了,高到反过来面对自己的一点点瑕疵,就要自封“恶女”,自惭形秽,甚至不惜自杀来求一个心灵的安宁。

护士小姐顶多算是私德有亏,在不知情或半知情的情况下当了小三,就躁郁到想死。

单身母亲不过是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的父母版,在无法忍受日复一日医院煎熬,无法面对女儿小小年纪吃大苦的一个瞬间,想对女儿放弃治疗,只因为那一刻的薄弱(人人都可以理解吧),就被舆论逼上了天台。

新闻记者卧底采访“假医疗实验”后写了足以撼动产业变革、拯救无数病人的报道,却被采访对象以“欺骗”为由要挟“撤稿”,结果争执之中双双遭遇车祸,采访对象身亡、记者受伤流产……在我看来受害者根本是记者本人,她却为此饱受良心折磨,给自己安排了一场不亚于自杀的“社会性死亡”。


看完电影就觉得,好人坏就坏在太有良心了——你再看看那些真正两张嘴皮子翻来翻去乱喷的自媒体,看看抢着吃人血馒头毫无底线的主播,他们会反思,会忏悔,会去自杀?别搞笑了。

3

最深的恶意是……

如果以新闻人的视角打开这个故事,那又是另一部电影了——最让人触动的情节不再是“恶女”们的良心,而是在同一家电视台里,同时豢养着两波人:一波经过传统媒体规训出身,再如何追逐流量,也讲一个底线,每天在底线和流量的平衡里挣扎、纠结、内耗;还有一波是只看流量的人,只追速度,只重数据——然后主编说:前一波人,你们清高什么?!你们都靠后一波人的收入养着呢。


电视台主编(张子贤饰演)

虽然影片在从业者看来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处,比方说资本缺位——买热搜、撤热搜这么司空见惯的事,一点没有提及;又比方说科技缺位——Deep seek没有,deep fake(深度造假)也没有体现;还比方说……算了还是不要比方了。

但是仍然有一点我觉得点到了关键,不是“舆论会杀人”(毕竟这个话题太老套了人人都懂),而是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

心理学诸多实验早已证实,人并非总是理智善良的生物,人是天然地有虚荣心,善于服从权威,容易被舆论洗脑,很会幸灾乐祸……

一项面向大学生中的实验显示,当被人暗示“有人羡慕你的生活”后,学生党会更倾向于奢侈品消费。而对打工人来说,同样一件物品,人们对标价更高的满意度更高,哪怕只是随意标价。

普林斯顿大学的“烟雾房间实验”证实,单独受试者75%会在2分钟内求救,而群体中仅10%坚持行动,多数人选择沉默和忍耐。实验证明,群体环境不仅会稀释责任感,还会滋生“灾难旁观者心态”。

还有“撞车记忆实验”,假如用“擦上”而非“撞上”来描述车祸,受试者就会在想象中,将车速从65公里每小时,下降到45公里每小时,哪怕观看的是同一个撞车视频,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调整对人的影响力。

更不用提著名的“斯坦福监狱实验”揭露的系统之恶、平庸之恶……

也就是说,相比“理客公”的新闻报道,标题耸动一点,内容炸裂一点,三观粉碎一点,用词激烈一点,肯定会更容易获得“十万加”的青睐。

就像这篇文章,如果不是以“陈思诚 恶女”这样暗含男女对立的标题吸引人,而是叫“暑期档新片讲述新闻伦理”,点击只怕十分惨淡。而当新闻人以“十万加”为唯一追求目标,势必整个道德大盘就会下行——有良心一点的比如笔者,标题党一下,内容还是理客公的;昧着良心的,大可以颠倒黑白,在文章里将陈思诚批得一文不值,说他接连侮辱记者侮辱护士侮辱单亲妈妈,说他就是仇视女性,虐女不停。

反正激化矛盾、挑动情绪都是十万加的惯用手法,不但恨意是情绪,爱意也是情绪,有的是办法,翻手为云覆手为雨。如果电影里的“恶意”有明确指向,我觉得就在于此——浅层的恶意是愚蠢,最深的恶意是揣着明白装糊涂。

流量年代,是个人都免不了要向流量低头,各行各业,不独新闻人如此。这种时候,也显得电影里张小斐这种新闻记者的可贵:至少她还会在追逐流量的时候想一想底线,她的内耗,就是她的良心。而那些内耗都不耗一下的人,早已成为流量的逐臭之夫。

所以我不同意电影最后张小斐要辞职。坚持一下,再坚持一下,别把世界拱手让给你看不起的人,好吗?


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!

最新文章

热门影视